從「令人遺憾的一籃子人」到美國副總統 | 《絕望者之歌》




川普的政治奇蹟讓全世界都為之震撼。從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到2025年再度回鍋執政,這位在主流媒體和精英眼中「不合常理」的總統,依然贏得了大批支持者的擁護。他的副手J. D. 凡斯,憑藉一部名為《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的回憶錄,成為解讀川普支持者──也就是所謂的「川粉」──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這本揭示美國白人工人階級困境的回憶錄,自2016年出版以來,便以其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剖析,讓人重新審視這個被邊緣化的族群。八年後,凡斯不僅從作家和評論家轉型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還成功聯手川普再次贏得選舉。他的個人經歷和政治立場的轉變,不僅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深層裂痕,也凸顯了共和黨在川普時代的演變。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克林頓曾形容川普的支持者是「令人遺憾的一籃子人」(a basket of deplorables),意指這些人充斥著種族主義、性別歧視與排外主義。雖然這句話意圖針對極端分子,但對川普支持者來說,這更像是精英對基層階級的全面否定,進一步加深了兩者之間的對立。

凡斯在《絕望者之歌》中,以自身成長經歷回應了這句話背後的偏見與誤解。他回顧自己的童年,生動描繪了美國阿巴拉契亞地區的白人工人階級如何在世代貧窮、教育落後與家庭破碎的環境中掙扎。這些選民的憤怒與挫敗感,並非如外界認為的出於仇恨或無知,而是源於一種被經濟全球化與主流政治忽視的深層焦慮。對他們而言,川普是第一個真正聽見他們聲音的領袖。

凡斯的個人成長故事可謂是一個「美國夢」的典範。他出生於一個典型的「鄉巴佬」家庭(hillbilly),母親沉迷毒品,家庭暴力頻發,父母分開後,他在母親與繼父之間輾轉,經常目睹家暴與混亂。十四歲時,他的未來似乎註定會步母親的後塵,但在祖父母的幫助下,他重新找回方向。經過海軍陸戰隊的磨練,他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之後一躍成為耶魯法學院的高材生,並成功在矽谷創立一番事業。

然而,他也坦承,這樣的成功並非所有人都能複製。凡斯在書中直言,美國藍領階級的困境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文化問題。他批評工人階級中普遍存在的依賴政府援助、缺乏教育意識,以及對未來的消極態度,認為這些問題才是阻礙基層翻身的主要原因。

令人意外的是,凡斯最初並非川普的支持者。在2016年,他曾公開批評川普,認為其言行只會加深工人階級的犬儒主義。然而,五年後,他卻選擇成為川普的副手,這一轉變讓人不禁質疑他的政治立場是否真誠。

凡斯早期的觀點聚焦於個人責任與文化批判,將工人階級的貧困歸因於他們自身的選擇。然而,隨著他進入政壇,他的觀點逐漸轉向,開始批評全球化、自由貿易協議(如NAFTA),以及美國精英主導體制的缺陷。他從責備個人轉為檢討政策,主張政策制定者應對工人階級的困境負更多責任。他的這一轉變,不僅體現了個人的覺醒,也反映了共和黨在川普時代後的民粹化進程。

凡斯的崛起,代表了共和黨重新定位的成功。他的背景使他能夠與工人階級選民建立深厚聯繫,而他的故事也被用來證明「美國夢」仍然可行。然而,批評者認為,凡斯的轉變更多是對選民情緒的迎合,而非真正理念的堅守。

儘管如此,《絕望者之歌》仍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理解美國白人工人階級的窗口。它揭示了這些人長期被忽視、被邊緣化的現實,也解釋了他們對川普這樣一位非典型政治領袖的支持背後的深層原因。

絕望者之歌》是一部既有個人奮鬥又深刻剖析社會問題的作品。它幫助讀者理解美國社會的分裂──不僅是左右派的政治對立,更是精英與基層之間的斷層。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社會不同階層間的不平等與矛盾正在加劇。理解《絕望者之歌》中所描繪的文化與經濟困境,不僅有助於我們認識美國,也能讓我們反思自己的社會現實。這本書提醒我們,唯有正視基層的聲音,才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本文刊登于Readmoo閱讀意見 2025年4月29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