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愛男生的話?| 《正常就好,何必快樂》


「如果我愛上的是男生而非女生,會不會比較好? 大概不會。我進入了她恐懼的地方――她對身體的恐懼,進退兩難的婚姻,她母親因她父親粗野又花心所受的屈辱。性愛令她反感。而現在當她看到我,她只看到性。」

一位在教會家庭中長大的女孩,面對一個強權且終日抑鬱的養母,在反抗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本書作者珍奈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在1985年憑著同性戀題材的半自傳體小說《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一鳴驚人,珍奈寫成名作時才25歲,寫自傳《正常就好,何必快樂》時她已經52歲了。

如果說作者25歲時,還要靠小說虛構性,虛實參半來掩藏一些不願曝光的東西,那麼她時隔27年後寫下這本自傳時,可以坦蕩蕩地面對自我,更坦蕩更赤裸面對過去。

年幼作者被信仰虔誠的夫婦收養,養母溫特森太太抑鬱神經質,養父寡言無主見,珍奈從小就與養父母關係疏離,得不到愛,家中只有6本書,其中一本還是《聖經》。作者非但沒有如養母所願成為一名傳教士,反而愛上了女人。

16歲離家出走前一天,作者向養母出櫃,說自己和女友在一起的時間很快樂,養母吐出一句:「你可以正常的話,何必要快樂呢?」(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作者被養母趕出家門,離開這個無愛的家庭,開始獨自生活。19歲考上牛津大學,25歲出版《柳橙》一舉成名,但《柳橙》向全世界公開自己畸形的童年,被養母視為家醜外揚,生平第一次用假名訂書。作者事業成名後反而招來養母更強烈的惡意。

溫特森太太認為「正常」比「快樂」重要,不過從哪個標準來看,溫特森太太都不像個「正常」的人,她篤信基督教,嚴守五旬節教派教條。她把左輪槍放在家中的櫥櫃里,深夜通宵烤蛋糕就為了不要和丈夫同床。

自傳前半段描寫童年時期與一個喜怒無常的養母看管長大,在自我認同中掙扎。並在當地圖書館中發現文學,開始接觸閱讀和寫作,努力尋找養母愛他證據。

後半段則描寫年近半百已經成名的小說家,設法追蹤生母的下落。最後發現當初遺棄她的生母,和她一樣獨立開朗,也能坦然接受作者女同志的身份,但是作者還是不能接受生母代表的命運。

無論是養母還是生母,兩邊都不是她的家。

溫特森太太殘忍又無情,常常為了宗教信仰而忽略了珍奈,幾乎可以肯定她就是個不稱職的母親,不過作者沒有直接寫出對養母的恨。不幸的童年就是成功作家的養分,萬一溫特森太太沒有選中珍奈的嬰兒床,萬一珍奈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又會如何呢?

這是一名女同志寫的自傳,但是無關同志愛情,也無關同志本身,作者用詼諧尖銳的筆調,寫出一個探討歸屬感與愛的作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