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上,僅僅身為女孩,就足以妨礙妳相信自己。」——《女孩們》
大家都說,豆蔻年華含苞待放,是人生最美時光,但現實是,青春期女孩們面臨巨大的轉折,那是一個最重要的路口,女孩們可能會因為某件事或者認識某個人就走向一條萬劫不復的路。
1969年,一個叫查爾斯·曼森的人,以宗教為幌子,收留生活缺愛的少女,巧言令色讓她們自動獻身,還指使她們犯下了震驚世界的連環殺人事件,受害者包括當時懷有8個月身孕的知名影星Sharon Tate。這樁殺人案令人震驚又充滿神秘色彩,成為不少影視文學作品的靈感,好萊塢大片Once Upon In Hollywood,故事也是借鑒這個恐怖凶殺案,然而人們都把目光放在「曼森家族」的神秘領袖曼森身上,而甚少關注追隨他的那些年輕女孩們。
美國年輕作家Emma Cline的處女作《女孩們》,2017年時報出版推出中文譯本。故事將曼森化名為羅素,從14歲伊薇以第一人稱述說曼森家族如何操作,她既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如何深陷曼森家族邪教組織的影響。
14歲少女伊薇家境優渥,住在加州洛杉磯富人區,但她孤獨、迷茫、渴望他人的關注,偏偏這個缺愛女孩的父母還鬧離婚。她暗戀閨蜜的哥哥,卻得不到任何回應,她得不到關注,也沒有人肯定她的價值。
伊薇在公園裡偶遇了幾個嬉皮女孩,女孩的首領蘇珊——髒亂無序卻性感、放蕩不羈不屑世俗卻不斷吸引世俗目光,深深吸引她。伊薇跟著她們來到牧場公社,公社領袖羅素能言善道,宣揚愛與分享,迷茫的伊薇敵不過蘇珊望著她關愛的眼神,死心塌地當上蘇珊的追隨者,漸漸拋棄原本在洛杉磯豪宅的舒適生活,投奔牧場把靈魂交給魔鬼。
本書包著曼森殺人案的外殼,講述女子在大時代背景下的,青春期時經歷過的莽撞與迷失。故事從伊薇不同年齡的兩個視角展開:14歲時誤入歧途的她,以及年屆中年回憶過往的她。
作者沒有用獵奇的角度去探索曼森牧場里發生的故事,只是從伊薇的回憶里帶著讀者走入這個事件:那些女孩們,為什麼會去相信一個無業的邪教教主?又是為了什麼,會甘心地奉獻自己,闖下彌天大禍?
這群犯下謀殺罪的年輕女孩,在常人眼裡就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惡魔。但本書沒有直接做道德判斷,只是用一個普通女孩的視角,連接起一個瘋狂的世界。
青春期少女,敏感又細膩,好像比起男孩,女孩們更在乎他人的看法和要求,她們不自覺地圍繞著那些要求來塑造自己,太想得到關注,於是更顯得笨拙。很多時候,只有受到男性的關注和喜歡,她們才相信自己可愛。
「不管對方做出什麼回應,身為一個女孩子,只能照單全收。如果妳生氣,妳就是瘋女人;如果妳不回應,妳就是臭婊子。妳所能做的只是乖乖站在被他們逼進的角落,微微一笑。即使他們戲弄妳,妳也必須跟著起鬨,拿自己開玩笑。」
公社領袖羅素看準女孩們脆弱敏感的心,攫取她們的崇拜和依賴,洗腦般地告訴女孩們,外界不瞭解你不欣賞你,但是你來牧場這次就有人愛你關心你。典當靈魂後,女孩們也失去自我,難分對錯。
「女孩們已經不再自己做判斷,她們失去決斷力,自尊心愈來愈薄弱,甚至派不上用場。她們早已脫離那個是非對錯絕不是隨便說說的世界。不管她們是否隱隱察覺不妥,種種直覺也已默然不語。說不定她們從未察覺內心微微抽痛、受到苦惱的嚙咬。」
伊薇陰差陽錯沒有參與到當晚的大屠殺,她在14歲夏天青春狂妄行差踏錯,最後還是懸崖勒馬,繼續升學過一般人生。中年伊薇向年少女孩訴說這段往事時,女孩對眼前這名「前邪教信徒」不光沒有厭惡或恐懼,反而是嚮往又崇拜,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但女孩們的境遇又似乎什麼都沒變。
「如今我年事稍長,我再也無法一廂情願地以為未來會更好,說不定我心中始終存在著一股絕望,絕望之情並未隨著年歲消逝,反而愈來愈密實、愈來愈熟悉,終究佔據了心房一角,好像旅館裡的三不管地帶。」
《女孩們》精確地寫出了少女的心理狀態和社會境遇,文字清新優美,故事情節驚心動魄。
每個人也都會經歷14歲,都會在那樣的年紀逞強去做突破界限的事情,回首時才知道當時自己多可笑,幸運的話大步跨過,不幸的話,則會明瞭有些錯誤無法輓回。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