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生不斷,不斷被追趕。小時候被要求聽話伶俐、上學時被要求可也表現優異、升學時要選擇符合社會價值觀的學校的科系、離開學校後被社會規範束縛、打開社交媒體就要面對鋪天蓋地的炫耀攀比。如果想要學習逃離俗世,也未必真的要出家茹素,學習佛係僧心,學會克服負面情緒,減少焦慮,過有意義的人生。
《僧人心態》這本書,作者Jay Shetty是定居倫敦的印度人,畢業資名牌大學、擁有年薪百萬的高職,是社會價值觀認定的成功人士。某次講座,作者被主講僧人的睿智和自信吸引,之後就多次到印度的寺廟道場學習,之後更是辭去工作,潛心修行整整三年,之後重返社會,在網上分享僧人經驗,成為一名網紅。
作者在這本書裡,把他在道場裡修煉的習慣、感悟的真理、與其他僧侶的互動,帶回俗世分享給大眾。本書分成三個章節,也是鍛煉僧人心態的三個階段:
1️⃣放下。教我們分辨與處理負面的情緒,過著有意圖的人生。
2️⃣成長。教我們活出有目的的習慣,學習抽離我執的心裡狀況。
3️⃣付出。教我們感恩的重要性,建立好的人際關係以及為所有人服務的態度。
左中括号
📝僧心與猴心
左中括号
僧人的英文monk,作者用monkey作僧心的對立面。如何定義你自己有沒有猴心,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是否愛抱怨、比較和批評?
❓你是否容易為小事分心?
❓你是否待人對己都苛刻專權?
❓你是否容易擴大負面心態?
❓你是否容易被憤怒和憂慮掌控?
❓你是否只做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事?
作者說,人平均一天會有七萬多個雜念,每一個念頭,就像是一根樹枝,我們的猴心漫無目的在這些樹枝間擺蕩。這些念頭通常是恐懼、憂慮、負面思想和壓力:
💭這星期的工作會發生什麼事?
💭晚餐該吃什麼?
💭今年度假的錢存夠了嗎?
💭伴侶為什麼遲到五分鐘?
💭我為什麼要來這裡?
這些都是值得回答的真實問題,但要是在一根又一根的樹枝、一個又一個念頭之間擺盪不定,是無法解決的。
作者修行的老師就教他們練習一星期不抱怨、攀比或批判,並統計破戒的次數,這項練習的目標是要我們對這些日常不自覺的惡習有更高的覺察力,希望逐日遞減這種負面情緒。
我們也可以表列日常的負面思想,並思考這些情緒從何而來。
「是在批判人家的外表嗎?你有用同樣嚴格的標準批判自己嗎?你抱怨工作上的不如意,卻忘了評估自己對這個狀況有多少貢獻嗎?」
左中括号
📝濾除雜音審視自我
左中括号
作者也不是一路順風,他決定修行時,也承受社會不少質疑,擁有高薪厚職看似人生勝利組的生活,幹嘛好端端地進入道場。
他的朋友覺得他是個失敗者,認為他放棄現有工作後,以後都找不到工作了。
但作者態度很佛系,認為當一個人力排眾議、過上最真實的生活時,人際關係固然會受威脅,但久而久之會發現,失去關係是值得面對的挑戰,因為在僧人心態中,父母和朋友的聲音,並不是左右個人決定的最重要準則。
作者認為,人的一生平均要花十一年在電視和社交媒體上,就算你是隨心看,但你花在上頭的時間卻反映了價值觀。
你交談的人、觀看的節目、花時間做的事,這些來源都會推動你的價值觀和信念。如果你不質疑你的價值觀,就任由外界來形塑你,跟著大勢那麼做、那麼擺佈。
如果想要過屬於自己的人生,建立有意義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濾除雜音,攝心內觀。這是建立僧人心態的第一步。
左中括号
📝謙卑: 謹記錯誤 忘記成就
左中括号
作者說,如果要擺脫「我執」,就要記住兩件事,忘記兩件事。
⭕️記住
▪️對他人做過的壞事
▪️別人對我們做過的好事
專注於自己做過的壞事,會迫使我執記得自己的不完美,並懺悔過錯;記住別人為我們做過的好事,會讓我們以謙卑之心,面對自己需要別人的事實,並且對收到的禮物的善舉,心懷感恩。
❌忘記
▪️我們做過的好事
▪️他人對我們做的壞事
念念不忘自己的善行,讓我執不斷增長,因此做過好事不要一直掛在嘴邊。同時,我們也要放下別人對我們的不好。這並不表示我們要與傷害自己的人成為好朋友,但心裡窩藏憤怒和怨恨,會使我們把關注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會以更廣闊的視野看待一切。
左中括号
📝T.I.M.E. 練習
左中括号
作者建議減少攝取海量資訊左右價值觀之外,也倡導在日常生活中嘗試T.I.M.E. 練習:
Thankfulness 感恩 / 每天對一個人、地方或事物表達感恩。
Insight 洞見 / 透過閱讀報紙、書籍或收聽播客獲得洞見。
Meditation 靜心 / 用十五分鐘獨處,做呼吸練習、觀想,或唱誦靜心。
Exercise 運動 / 僧人會做瑜伽,但我們可做一些基本的肢體伸展或健身。
每天花點時間回想這一天讓人感恩的瞬間,堅持這個習慣,就能增加幸福感,對自己或他人的善行、善果,心生歡喜。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說教,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宗教色彩。Jay Shetty的文筆充滿僧人智慧,看完後覺得自己集合了猴心的所有特點,消除心中的戾氣,希望每一天進步一點,早日培養僧人心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