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三晚上,我搭叔叔的順風車南下到吉隆坡,準備開工,途中大塞車,找個話題和堂弟聊。
我問他,過年回kampung最開心的是什麼,準備迎接類似拿了很多紅包喝了很多汽水之類的答案,結果他說:
「最開心就是可以和其他堂哥堂弟聯機打手遊。」
他的年紀,理應是最享受過年的時刻,無需負擔過年的經濟成本,學校假期又長,還有吃不完的零食,可是對他而言,過年最好玩的是無需過年也可以有的互動。
過年小長假,平時難得一起玩的小朋友們也有了聚會的機會,可是孩子們湊在一起,基本上都在玩手機、玩iPad。有了手機和電腦,孩子們就湊在一起,像打了懵仔針那樣,盯著屏幕動也不動,這些電子設備簡直成了「看護保姆」。
鄰里放煙花劈啪作響,我馬上湊到窗邊或衝出戶外看熱鬧,回到客廳後看到幾個小孩坐在沙發不動如山,他們的視線根本離不開屏幕。比起戶外震耳欲聾的聲音,手機上的遊戲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
不過我們又拿什麼來要求他們不看手機,大人同樣手機不離身,一直在看臉書網友餐桌上吃什麼,今天穿什麼,然後為千篇一律的撈生照片和錄影點讚;
至於長輩,更是手機癮的重災區,農曆新年的群組就是收集和轉發各式各樣缺乏美工設計的長輩圖,還有在所有臉書網友的新年po文下留言「新年快樂,闔家安康」,或是放大招——沒完沒了地播放視頻,背景音樂還要是俗氣到東北大媽都自愧不如的嗩吶敲鑼打鼓。
老實說按手機也沒有什麼不好,就算是過年在家人面前按手機也並非罪大惡極天理不容,說什麼與家人沒有互動也未必。
畢竟手機時代,在臉書上為家人的貼文點讚就是很重要的溝通方式。
況且現代人,就算再熟再親密,坐在一起太長時間也會語塞尷尬,這時候刷刷手機找些話題找些靈感不好嗎。
近年來人人都說科技導致年味變淡,到底何謂濃何謂淡,誰來定義年味濃淡。
我們感慨小孩沈迷手機和平板,對其他「年味」的事物失去好奇,不過,這就是大勢啊,沒有好壞。
或者說,年俗並不是個恆久不變的東西,舊年俗是上一輩人的生活方式,新年俗是我們這一輩人的生活方式,未來說不定還會有更新穎的年俗,誰擁有了話語權,誰就能把自己的習慣過成年俗。
畢竟,就算是上一輩人,也可以在新一輩人的年俗中,找到綜合舊年俗和新年俗的過節方法啊。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