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期備受爭議的基因編輯課題鬧得沸沸揚揚,號稱推动疾病治疗的颠覆性革命,获得「改写生命剧本的神笔」,算是贏在起跑線的最極致例子。
不過倫理爭議在於,父母能在孩子出生前決定孩子健康無虞,孩子不僅能在出生後贏在起跑點,現在出生前就能決定基因組合優劣,未來是否也就能按父母要求編輯一套決定孩子聰明能幹或是運動細胞過人的基因?
吳曉樂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書名靈感取自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論孩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本書由9個故事組成,作者吳曉樂當家教老師時接觸到不同的家庭故事,每個家庭都是親子教育前線。
文字引人入勝,每一則故事都是父母將未來規劃強加於孩子,影響孩子成長,變態的愛與扭曲的價值觀,9則故事個案都是真實故事,當中看到有些家長不可理喻,但是孩子同樣狡猾猜疑,總的來說就是孩子與母親的拉鋸戰。
煩惱的,都是如何聽話讀好書考好學校。
有些小孩品行不壞,只是不喜歡碰書,排名居後了些,師長很容易給這種小孩貼上負面的標籤;相反地,有些小孩的身心已經明顯出了狀況,但他的成績仍維持在高度的水準,師長也會片面地誤信這小孩的發展猶在正軌上。
故事中都是在寫母親與孩子的故事,控制狂媽媽卻是看起來很恐怖,但是更恐怖的問題在於,故事中的爸爸早出晚歸、幾乎缺席,只會賺錢向妻子施壓管教孩子的成績。
母親全職在家料理家務和孩子的課業,孩子的成績必須向丈夫「交差」,無形將對丈夫對壓力,轉嫁給孩子。
丈夫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只在小孩考了前三名那次才像個父親。只有成功的小孩才能取得被愛的資格。
或許這種亞洲社會傳統的父母分工,讓媽媽承擔教養孩子的重擔,才會造就那麼多怪獸媽媽。
本書主要描述家長以考試綁架孩子,書名點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說明小孩不是滿足家長慾望,想象的容器,或者是載體。也不是黏土,任由家長恣意妄為地往自己喜愛的方向捏來揉去。
作者似乎以旁觀者的身分觀察這9個家庭,當中幾個故事的媽媽都講到類似的話:
老師你還年輕,你沒有孩子,如果你是我,也會這樣管教小孩。
面對這種形同「放大招」的終極問題,無論是吳曉樂或是葛老師都沒有給出一個答案,反正育兒就是不斷看其他人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再去思考:
如果是我,我能做得更好嗎?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