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剛開學時,老師介紹了一些中國名記者,其中一個就是鳳凰衛視的閭丘露薇,她曾經採訪過伊戰,走過烽火大地,算是記者生涯的很大里程碑,《不分東西》是我在當當網搜她名字時出現的最新作品,其實她有另一本更暢銷的《行走中的玫瑰》。
我當時才剛開學,對新聞工作充滿幻想,讀這本書的時候想過自己未來有很多種可能。
第二次翻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畢業了,入行4年,服務過3個不同的媒體機構。回想過去那澎湃期待的感覺,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是的,這是我在大學看的書,就是那個每天塞一大堆新聞理論的時光,什麼媒體品格、新聞倫理、傳媒道德,我真的鐵了心要當記者。
畢業後如願以償了,只是在忙碌的每一天工作,回過頭發現做的都來來去去似曾相識,想突破又欠缺突破的勇氣,發現原本思維的空間和深度不在了。
入行時都在想自己要做一番大事業,結果又各種身不由己,初入行時除了要釐清各種基本工,還要摸索和上司、前輩、同事、攝影師、剪輯師、同行、政治人物、受訪者之間的人際關係,當然會碰釘子,就算到現在還會有東西搞不清啊!
我也鬧過情緒,曾經倦怠,就是機械式地處理所有採訪和稿件,就是純粹準時到點做好工作,中規中矩,不算特別出彩,也不至於做得太糟糕。
老實說,入行後已經對新聞大道理開始麻木,只是維持一個底線,採訪不開小差,寫稿不抄襲。
近來新聞娛樂化,為了點擊率主流媒體開始農場化,我個人很排斥,是到了看光是看標題不看內容也也覺得厭惡。
作為記者,掌握普通人沒有的機會和權利,理應善用自己的平台好好做一些有利於社會的事情,報導不需要讓所有人喜歡看,但是是讓觀眾有看的需要。
如果媒體只是放大議題,而不帶領受眾一起去深入思考,那麼這樣的媒體依然只能夠歸納在做秀的層面,而不是真正地做新聞。
這本書寫了很多電視記者前線採訪的甘苦談,閭丘露薇有提到,很多媒體喜歡拿自己採訪中的困難作為談資,津津樂道前線有多辛苦老闆有多累人,突然反省自己確實也有這個毛病,為什麼記者那麼喜歡抱怨?
記者在採訪中遭遇的困難津津樂道,為的是展現記者的敬業精神。如果遭遇困難是因為第一次沒有經驗,可以原諒,如果是自己無法預測的,也可以原諒,但如果是因為自己的準備不充分而產生的,那麼只會自暴其短,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記者圈抱怨的,不外乎就是公司體制不公、老闆不近人情、同事是豬隊友、同行太白目、某政治人物很不友善、某政治人物的助理安排不周...
為什麼沒有辦法忍住不抱怨呢,因為工作不開心主要歸咎兩個原因:1 受委屈了 2 錢不夠多。
媒體工作者待遇欠佳,自然會放大委屈。
媒體工作者待遇欠佳,自然會放大委屈。
作者在書裡面也談到,媒體待遇不好,工作太多,需要面面俱到,承受的責任太大,養成愛抱怨的習慣。
我明白作為媒體人的限制,但我總在想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撇除抱怨之後,我們有沒有想過還可以做些什麼?
我当然知道抱怨不好,我個人的話,說要完全戒掉抱怨是不太可能,頂多是少抱怨一點,或是只跟特定親密的人抱怨。
我大四在北京騰訊實習之際,前輩就曾經說過,做媒體的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可以影響觀眾網友價值觀,我們既然擁有那麼大的權利,自然要承受批評和質疑,他還套用Spider Man的經典名句: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既然已經選擇了,就要在能力中把工作做好。
重看這本書,確實我現在的「成就」和買這本書時預想的有很大距離。
我自認四年來表現普通,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往後我會多閱讀多思考,重視採訪認真寫稿。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