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理財工具書 | 不再為錢煩惱





我覺得很多人看書都很功利,花錢買書,花時間看書,就一定要馬上得到回報,最好就是實用性的。所以理財工具書、旅遊書、參考書永遠都是不愛看書人比較願意看的種類。

很多人說這本書很無趣,一點也沒用,還有點上當的感覺,看來他們不太瞭解松浦彌太郎,還以為能夠作者會教你怎樣投資炒股省錢。其實松浦講的就是一種生活哲學,他對錢財的信仰,糾正人們對金錢的偏見。樸實無華的語言蘊含人生真諦,不是大是大非而是小感悟、小確幸。

這本書一開始就說一些很玄有點迷信的東西,作者叫我們尊稱錢作「錢大人」,承認自己愛錢大人,要把錢大人當作朋友,和他和平相處,不要做錢大人不喜歡的事。

7075831211049652545880495325.jpg 
《自戀刑警》TBS


第二步就是把自己當作一家公司來經營,把今天就當作公司的開張日,用最客觀的角度控管自己的開支和金錢流向,擬訂最可能「獲利」的運作模式。
心中立下一個收支表,像是雜貨店點貨那樣點貨,大概瞭解什麼採購方面有沒有出問題,有些東西買了就是一時衝動,根本就沒有這個需要。我個人的習慣就是少買東西,就算要買也是在手機上寫下清單,一個星期過兩個星期採購一次,往往隔了那麼久再看清單,就發現那樣東西其實就不是那麼想要/需要了。

是消費、浪費,還是投資?

不過目前還在克服逛街時衝動購物的壞習慣。

img_20181226_135028_mh15458072134626527821921580536183.jpg

建立與年齡相符的金錢計劃

針對消費、投資和浪費進行健康檢查,找出對自己來說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這裡說的還是一套客制化的計劃,還有不從眾的生活方式。

我曾經採訪過一些騙案,事主初入社會就覺得口袋很鬆動,於是就買了一輛二手歐洲車,想說提高社會地位,結果之後事業走下坡,轎車供了半年就供不下去了,於是就上網找人「續供」,結果遇到老千得不償失。

這個事主才23歲,從事保險業,一開始就順利簽到保單收入突然變多,於是馬上買奢侈品,目的就是炫耀,結果下場就是炫耀不成(或只有短短半年),還背上一屁股債。

二十多歲花錢是為了裝飾自己,三十多歲花錢是為了充實自己。

進入社會4年,依舊乍浮乍沈,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看到很多同齡人看似已經「掂水」的,自然心中就會暗中攀比,不過人生機遇本來就不同,拿別人的成功定義自己的失敗本來就不對,拿別人的「花錢力」和自己相比更是大錯特錯。

人生的金錢計畫是以自己為主體的計畫,不要和他人比較,也不必在意「別人怎麼樣」。

松浦認為,將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來充實自己可以自我增值,錢大人也花的適得其所。把錢花在有質感旅行、或是文化活動可能更值得,雖然效果沒有買一輛歐洲車來得快(當然也去得快),但是經驗和文化底蘊是可以保值的跟個人財產,還帶不走。

img_20181224_203309_mh15458072806105765777973493219702.jpg

觀念正確,錢大人就來

有句話,人衰財神見到都兜路走。嚴格來說這本書是講生活哲學的,先是調整自身的態度,準備好與錢大人做朋友了,錢財才會找上門。

當然這種正確觀念還包括老套的時間就是金錢,作者認為我們的時間其實很多,只不過都被浪費掉了,如果可以有效利用人生所有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最偉大的事業。

工作時專心,放工後專心生活,如果想著自己是弱者,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能突破,則永遠不得錢大人青睞。

必須有勇氣不隨周圍人起舞。早點下班,回家好好休息,轉換心情,才能長時間堅持品質一流的工作。

工作不順利時,一切都不如意時,遇到挫折時,鼓起勇氣,才能突破現狀。

怎麼花手上的錢也是一門學問,怎麼花錢,就會得到怎樣的人生,描繪出理想中的生活樣貌,將每一分錢用在最對的地方,少一分行動,多一分經營,盈滿自在,唾手可得。

松浦的文字太溫潤了,就算只是簡單的人生哲學,也忍不住一口氣灌下整本書。
 
 

 

Comments